近年来,阳泉高新区始终坚持人才兴区发展道路,紧扣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为高质量发展集聚新动能。
人才工作主要成效
下大力气引才聚才,打造创新生态人才高地。一是体制内引才取得新突破。高新区依托市人才工作二十条,借助省委、市委支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下放人事招聘权限契机,围绕产业发展急需的经济金融、工程建设、化工、装备、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创新方式开展校园招聘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工作。近年来,高新区共引进硕士研究生68名,计划引进博士生1名。干部队伍素质显著提高,人才引力不断增强。二是市场化引才取得新成效。高新区成立区属人力资源公司,推进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探索通过任期聘用制、协议工资制、绩效考核制,开展市场化高级管理人才选聘,面向全国猎聘19名企业高管担任数字经济、泵阀集团、园区建设等专业公司经理人。通过市场化协议薪酬,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录用疾控人员、化工专业技术人员等11名。三是柔性引才增添新活力。高新区坚持“项目人才”引才理念,积极借助专业团队和“智库外脑”力量,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围绕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中国电子系统、中关村智酷、新石器网络科技、清研科创中心等常驻高新区高素质人才团队10个。引进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孙宏斌教授团队,打造数智双碳产业先导区,共建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柔性引进博士、产业发展顾问、退休返聘专家等各类专家85名。四是厚“技”薄发培育技能人才。高新区围绕产业发展,按需“下订单”,精准培养。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缺口和导向,首次开展“订单式”培训,满足企业“人工智能训练师”技能人才的用工需求,为企业培育产业人才,助力“数智新城”建设发展。同时,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引导教学,支持阳泉职业技术学院与山西天和盛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山西鲲鹏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企业订单班,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聚焦省校合作“双招双引”,打造人才创业新平台。一是高标准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新区坚持构建“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创新平台”的创新体系,依托山西智创城7号、高新技术创业园、百度(阳泉)创新中心等一流创新平台,大力开展“双招双引”,落地全省首家科技部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与19所高校签订了省校合作框架协议,在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项目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广泛合作,实现校地共联、共建、共享,汇聚人才创新强大合力。二是积极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高新区建立“校—地—企”沟通桥梁,深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和产学研合作,与中科院物理所、山东大学、东华大学等团队积极合作,推动钠离子电池、新型半导体、超净滤材等项目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三是政校企合作开展产业人才培养。高新区通过清研阳泉与清华大学合作,连续两年开展高级管理人才研修班,邀请清华大学及相关高校知名专家、教授到高新区现场授课,培育新材料、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人才150余人。建成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优秀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累计完成400余名大学生在高新区企业开展实习实训。
优化配套保障,营造人才创业就业良好环境。一是强化政策保障。高新区制定出台人才及团队培育扶持办法,重点对企业引进高管团队及专业人才给予全方位保障。强化政策兑现,累计为高新区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驻区企业高层次人才发放生活补贴301.2万元。二是优化配套服务。高新区在行政审批局设立“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窗口,简化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落实创业担保贴息贷款政策,协助创业人员申请贷款1632万元,筹集精装人才公寓,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人才提供28套住房,实现“拎包入住”。设立企业人才职称评聘专家组,开展企业人才职称评聘,累计为153家企业1549人参加职称申报进行服务。三是强化组织保障。高新区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动态调整充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17个责任单位工作职责,强化人才综合协调管理。整合19个部门成立人才服务小组,为人才政策申报、创新创业、生活需求、权益保障等方面开展专业化对接服务,创优人才发展环境。四是畅通联系渠道。高新区建立健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领导干部带头,通过召开座谈会、联谊会、走访慰问等多种形式,帮助各类人才解决实际问题。
人才工作存在的一些不足
人才引进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新区人才政策体系虽然已初步形成,但缺乏相关更加具体、细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有针对性的科技人才专项政策、对重点产业链人才奖励政策还不健全,人才引进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干事创业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搭建。高新区人才发展载体平台有限,能够助推创新创业的起飞跑道过于拥挤,尤其是缺少集聚、承载、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的产业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
人才外流问题比较突出。高新区尽管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工作优惠政策,但由于地域特点,这些政策措施难以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致使有些高专业人才、高学历的年轻人才流失。据不完全统计,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及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也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显性”方式外流。
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目前,人才工作及省校合作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部门各成员单位多处于观望状态,自主创新意识不够,多是等待上级领导安排,工作方法需要改进,缺少创新精神。
协调性不足,未建立协同用才机制体制。政府、企业协同用才合力尚未形成。一方面,因为政府与企业的职能不同,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政府则更多的是提供服务。政企分开、亲清政商关系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企协同用才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更多地体现在双方交流互通不畅,很难形成用才合力,亟须建立协同用才机制体制。
进一步搞好人才工作的建议
当前,高新区正处于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下一步,建议高新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人才工作培养和引进力度。
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高新区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引领作用,实施重点产业链人才奖励制度,扩大科技人才涵盖范围,重点对引进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带人才、带项目、带技术的双创人才团队予以奖励。同时,鼓励多种激励方式,探索股权、个人所得税区级留成部分等多种奖励方式。制定出台高新区科技人才专项政策、大学生实习实训政策及在场景开发、数字智造、直播产业等方面的专项政策,支持产业人才发展。
要前瞻性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绘制高端人才地图、产业地图,邀请院士专家为高新区发展“问诊把脉”,以源源不断人才“活水”为高新区发展蓄势赋能。特别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及优秀中青年干部的动态管理,突出实战储备,深化双向交流,发现储备一批新的优秀干部和结构性干部;建立健全村(社区)后备人才库,推动年轻干部和优秀干部量质齐升;构建人才保障机制,制订创新型人才转型发展计划,依托中关村智酷、清研科创中心,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产业智库,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评选科技创新企业家,激励企业家发挥创新引领示范作用。
要推动省校合作工作提质增效。高新区要持续深化省校合作基地建设,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对接好、利用好、争取好、调动好各方面优质资源,自主招才纳智、揭榜挂帅,为高新区引进人才、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在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精准务实合作,为高新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集聚人才优势。
要构建高层次人才平台载体。高新区要瞄准数字经济、新能源电池、泵阀等重点行业,深化省校合作,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力量,建设以产业研究院为引领,以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为骨干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特别要以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为抓手,深化产学研合作,吸纳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实现精准引才;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在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在校企协作培养人才上下功夫,加快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企业超前储备人才。
要进一步健全人才配套服务。“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基础在于“待遇留人”。要不断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新办法、新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结对联系重要人才等相关工作制度,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投入,夯实人才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通过建立完善住房安居、亲属落户、配偶安置和子女就业等保障机制,落实工作待遇、生活津贴等激励措施,开辟“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金融、文化、交通、医疗、旅游等公共服务特别待遇,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作者为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二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