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是文化新消费的旺季,送文化年货到基层不仅便利了群众消费,还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有效满足了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但是送什么、如何送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送文化年货不能简单开展送戏、送春联等活动,既要做到精准对接时代要求和群众需求,也要结合春节群众的消费特点,精准对接非遗文化。只有这样,文化年货才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日益提高和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并以此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年货精准对接时代要求,就要紧扣时代主旋律。年货既是群众的过年需求品,也是承载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时代,文化年货的内涵也不同。在新时代,文化年货就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策划组织,要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产品和文化文艺活动中,把脱贫攻坚、文明创建等内容,以及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典型人物事迹融进创作的文艺节目中。实践证明,把这样的文化年货送到基层,才能更好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起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作用。
文化年货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就要精准了解基层文化现状和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送文化年货既要有“规定篇目”,也要有群众“自选篇目”。规定篇目是为了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更好地传达到基层,自选篇目是满足群众的个性化文化需求。因此,是送文化年货绝不能搞“大锅饭”,要精准了解群众需求,多让群众自己“点单”,尽可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推出差异化、精准化的文化年货。只有这样,群众才能各取所需,文化年货才能真正送进群众的心里,让群众享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化年货精准对接非遗文化,就要清楚非遗在年文化中的表现形式。非遗文化在年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从传统戏曲的表演,到传统的手工艺品,再到一些老字号食用品等,都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欢,融进群众的生活。因此,要对接好非遗文化,就要尽可能多地丰富文化年货范围和品种,让更多非遗产品走近群众中间,装点群众的生活。这也是促进非遗文化传承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年货,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更能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各地在送文化年货时一定要下足功夫,准备得更充足一些、更精一些、更细一些,让广大群众过一个充实快乐有意义的春节。